人才培养方案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 >> 人才培养方案 >> 正文


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专升本”人才培养方案

2025年04月18日 16:49    浏览量: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忻州,面向山西,服务全国,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政治信念坚定,师德情怀深厚,掌握扎实的数学专业知识、专业理论和教学技能,具有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班级管理育人能力、突出的反思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意识具备现代教育理论与技能、创新创业精神和持续发展潜能,能够适应新时代中学数学教育高质量发的需要,胜任中学数学教学的优秀数学教师。

本专业对所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五年左右的目标预期是:

1.师德践行能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中学教育价值,具有依法执教意识,具备高尚师德,热爱教师职业,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扎根基层从事教育事业。熟练运用《教育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中的师德理论知识育人,产出优秀教学成果;能扎根基层从事基础教育工作,或主动送教下乡。

2.教学实践能力。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具有突出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审美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掌握中学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够综合运用数学学科知识分析、解决数学教学和实际问题。具备开设公开课教学能力,能在校极教学比赛中获奖。

3.综合育人能力。具有德育为先理念,具备较强的班级组织与建设能力、班主任工作实践能力,组织主题教育与社团活动等综合育人能力;在教书育人中能深入体察中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自觉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育人;具有较强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合作能力。熟练掌握班主任工作技能,能通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获得校级以上优秀班主任或其他育人荣誉称号。

4.自主发展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有明晰的专业发展规划;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持续提升学科专业素养和教学研究能力;及时了解和吸收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并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交流能力,能通过校内外教研活动开展专业交流。

二、毕业要求

1.师德规范。热爱祖国,在思想、政治、理论和情感上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的意识,立志成为“四有”好老师,以德为先、躬行示范、教书育人,为教育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1.1政治立场。坚定的政治立场,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思想、政治、理论和情感上始终与党和国家保持一致。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教学,并在课堂互动及学习生活实践中不断加强政治理论素养。

1.2法律意识。全面了解并掌握《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具备依法执教的基本能力。能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中的法律讨论,深入分析教育法律及伦理问题,通过实际的法律实践提升依法执教的意识和能力。

1.3师德修养。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培养高尚的师德情操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通过参与师德培训、教学实践等活动,持续提升个人的师德修养。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力求成为一名以德为先、躬行示范的教师。

2.教育情怀。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认同教师职业价值,乐意到基层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具有扎实的人文底蕴和执着的科学精神,能以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能以科学的育人观、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以人为本、尊生爱生的教育信念,做学生健康成才的引路人。

2.1职业情怀。热爱教育事业,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认同教师职业价值,能够乐意到基层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积极参与支教和送教下乡等实践活动,并通过实际行动支持和推动基础教育发展。能够在实践中感受到教师职业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力争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2.2学科情怀。具备扎实的人文底蕴和执着的科学精神,能够通过自己的学识与人格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通过课程设计有效地将科学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3育人情怀。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尊重学生的人格,富有爱心和责任心。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组织学生活动,帮助学生制定个人目标,克服学习困难,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进取心。在教学实践中,做学生健康成才的引路人。

3.学科素养。掌握数学学科知识体系、思想与方法,重点理解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的内涵;了解数学学科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了解数学学科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并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

3.1专业素养。掌握数与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等领域的基本概念、定理和公式,了解数学各分支之间的内在联系,将不同的数学知识融会贯通。能够从具体的现象或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严格遵循逻辑规则进行数学推理和论证,借助几何图形、函数图像等直观手段来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熟练掌握各种数学运算,包括数值计算和符号运算,掌握常用数学软件的使用,用于数值计算、符号计算、数据可视化等任务。对待数学问题和研究一丝不苟,严格遵循数学的定义、定理和规则,在面对复杂的数学问题和长期的数学研究过程中,保持耐心和毅力。

3.2专业能力。能够精准地把握数学基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熟练运用定理和公式解决各类数学问题,能把在一个数学领域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其他领域。能够运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等方法,从已知的数学条件推出新的结论,在书写数学证明过程时,严格按照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地阐述证明思路和步骤。能够在现有的数学知识体系基础上,发现新的数学问题或研究方向,尝试用新的思路、方法或技术来解决数学问题。在进行数值计算和符号运算时,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熟练掌握各种计算技巧和方法,提高计算效率。能把实际生活中的复杂问题简化,提炼出关键的数学要素,转化为数学模型,根据抽象后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数学工具来构建模型,并通过数学运算和推理来求解模型。

3.3知识整合。具备跨学科知识视野,初步形成以分析、代数、几何为核心和基础、以中学数学教育为指向,兼备信息技术基础及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的跨学科知识结构。了解数学与物理和计算机等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能应用数学理论与知识解决一些常见的理工科问题。

4.教学能力。依据中学数学课程标准,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具有初步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有效开展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活动的能力;通过学团、社团活动、教育见习、实习等获得完整的综合性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关注数学教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和最新进展。

4.1教学理念。依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认知特点,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掌握多元评价教学效果的方法和实践策略,具备探索教学方法与新技术融合的意识;具有持续学习以改进教学的意识。

4.2教学技能。会处理教材,了解项目式学习,精准把握课标,有效分析学情,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情境建构;能独立设计教案,并熟练掌握各类课型教学设计能力;有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能熟练把控教学环节,有效组织管理课堂;能展现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具有较好的教学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设计能力以及与学生的互动沟通能力;根据兴趣加入各类社团,开展社团教学,组织社团活动,在社团中担任组织、教学、辅导等角色,以获得完整的综合性教学体验。

4.3教学研究。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学习效果等进行有效评价、反思和研讨,教育实习期间,每周撰写实习体会、记录教学成果、能反思遇到的问题;实习结束时能进行公开课、班主任工作案例等分享,并能综合评估实习效果;能深入教学一线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

5.班级指导。树立德育为先理念,明晰德育的相关理论,了解中学德育的原理与方法,具备在中学数学课程教育、班级管理、社团活动中贯彻德育的意识和能力;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常规工作机制和基本方法,在班级活动中积极融入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5.1德育意识。树立德育为先理念,明晰德育的相关理论,了解中学德育的原理与方法。熟知《中学德育大纲》《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纲领性文件及经典德育著作,并能够结合学生身心特点与时代发展需求,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

5.2班级管理。掌握班级组织建设、日常管理、活动管理、文化建设和学生发展等班级管理的核心要素。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常规工作机制和基本方法。具备班主任工作技能。能设计丰富多样的班级活动,将德育理念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

6.综合育人。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坚持学科育人和实践育人相结合,明晰数学学科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知识涵养、思维品质等方面的作用,坚持数学教学育人;熟悉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能够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主题教育等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6.1育人理念。打破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的壁垒,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学科知识理解,实现学科育人与实践育人协同发展。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阶段,设计并实施符合其成长需求的教育活动。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注重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元素,通过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价值观引导。

6.2育人实践。明晰数学学科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知识涵养、思维品质等方面的作用,坚持数学教学育人。能借助数学概念和公式讲解,培养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创新思维;引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态度。

7.学会反思。具有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积极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能够自主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具备自主学习、规划和管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在教学实践和研究中,能够不断反思、改进,形成分析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

7.1自主学习。掌握获取知识的多样方法,具有主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兴趣和意识,具有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以适应教育发展的能力;能坚持学习,形成持续学习习惯。

7.2自我发展。积极关注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了解本专业领域的理论前沿,了解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发展路径,能够根据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推动自我发展。

7.3创新反思。具有反思意识和创新意识,初步掌握反思的方法与技能,形成良好的反思和批判性思维;养成常规性教学反思以改进教学实践与研究;养成从学生学习、课程教学等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和意识,具备分析和解决中学数学教育教学问题的初步能力。

8.沟通合作。明晰学习共同体的群体动力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的方法与技能,通过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具备较好的交流合作能力。

8.1沟通能力。明晰学习共同体在中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有交流合作的意愿,愿意主动参与团队活动,具有较好的团队协作意识。语言沟通表达清晰准确、词汇丰富恰当、语气语调适宜,非语言沟通肢体自然得体、表情生动恰当,倾听能专注,并给予适当反馈。

8.2合作学习。掌握团队协作技能和沟通合作方式,具备团队协作能力,能够运用多种方式与学生、家长、同事、社区等进行有效的交流;积极参与中学数学教学实践,具有良好的交流沟通技能与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数学项目或解决数学难题。

三、学制与基本修业年限

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基本学制为二年。弹性学制1-3年,最长不得超过四年。对休学创业学生的最长学习年限可延长至四年。保留入学资格时间、参军入伍学生保留学籍时间不计入最长学习年限。

四、毕业及授予学位要求

学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课程或教育环节(统称为“课程”),获得71个学分,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学生取得毕业资格,并符合我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并发给学位证书。

五、教学时间分配表

基于基本修业年限的学年规划

单位:周

学年/学期

教育教学环节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第四学年

合计

1

2

3

4

5

6

7

8

军事技能/入学教育

1








1

授课

16


16

10





42

期末考试

2


2

1





5

教育见习


20







20

教育实习



5*

10*





15*

教育研习




1*





1*

毕业论文(设计)



2





2

毕业教育

18

20

20

11





机动

5

7

5






17

学期时间

50

36



86

假期(寒、暑假)时间

1








1

合计

16


16

10



42

说明:1.第2或3或4或5学期进行教育见习(1周),第6学期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教育实习(20周),第7学期进行教育研习(3周)。2.第7、8学期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共15周。

六、各类课程学分比例表

课程类别

学分数

占总学分比例(%)

学时数

占总学时比例(%)

备 注

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必修课程

7

10

108

12.41


通识选修课程

6

8.57

90

10.34

小 计

13

18.57

198

22.75

2.专业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

24

34.29

384

44.14


专业选修课程

12

17.14

192

22.07

小 计

36

51.43

576

66.21

3.教师教育课程

教师教育必修课程

4

5.71

80

9.19

教师教育选修课程

1

1.42

16

1.84

小计

5

7.14

96

11.04

4.实践教学课程(环节)

16

22.86

总 计

70

100

870

100

毕业总学分

70

必修总学分

及所占比例

选修总学分

及所占比例

实践总学分

及所占比例

51

72.86

19

27.14

23

32.85

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类课程

总学分及所占比例

专业类课程

总学分及所占比例

19

27.14

50

70.42

七、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表

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表

<td width="29" valign="bottom" nowrap style="width:21.9500pt;padding:0.0000pt 5.4000pt 0.0000pt 5.4000pt ;border-left:none;mso-border-left-alt:none;border-right:1.0000pt solid #000;mso-border-right-alt:1px solid #000;border-top:none;mso-border-top-alt:1px solid #000;border-bottom:1.0000pt solid #000;mso-border-bottom-alt:1px solid #000;"

课程组群

课程代码

课程

模块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周数

总学时

学时分配

开课

学期

考核形式

备注

理论

实验

实践

通识

通识

20110120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2

2

16

32

32



1



20110130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3

3

16

48

48



3



201101000

形势与政策⊙

Situation and Policy

2



28

28



1-4



小计

7

108

108





通识


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列●

2

2

15

30

30



2-4


限选


自然科学与技术系列○

2

2

15

30

30



2-4


任选


健康教育与成长系列●

2







2-4


限选


就业指导与创业系列●

4







2-4


限选


公共艺术与修养系列●

2

2

15

30

30



2-4


限选


教师教育与发展系列○

2

2

15

30

30



2-4


任选


跨学科专业系列○

2

2

15

30

30



2-4


任选

小计

6

90

90





合计

13

198

198





专业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

082121000


常微分方程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

4

4

16

64

48


16

1


082120000

复变函数

Complex Variables Function

4

4

16

64

48


16

1


082125000

数学分析Ⅳ

Mathematical AnalysisⅣ

3

3

16

48

32


16

1


082126000

高等代数Ⅲ

Advanced AlgebraⅢ

3

3

16

48

32


16

1



082124000

实变函数

Real Variables Function

4

4

16

64

64



3


082122000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Probability Theor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6

6

16

96

80


16

3


小计

24



384

304


80




专业选修课程

082231000

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2

2

16

32

32



1


082215000

初等几何研究○

Continued Studies ElementaryGeometry

4

4

16

64

64

3


082225000

泛函分析○

Functional Analysis

3

3

16

48

48

3


082211000

初等代数研究○

Continued Studies ElementaryAlgebra

4

4

16

64

64

3


082228000

拓扑学○

Topology Research

3

3

16

48

48

3


082220000

数值分析▲

Numerical Analysis

3

3

16

48

32

16

3


082210000

数学史

Mathematical History

2

4

8

32

32

4


082219000

几何画板与中学数学课件制作○

TheGeometer's Sketchpad and the production of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Courseware

2

4

8

32

16

16

4


082229000

运筹学○

Operations Research

3

3

8

24

24

4


082232000

初等数论○

Elementary Number Theory

2

4

8

32

32

4


小计

12

192

192



合计

36

576

496

80



教师教育课程

必修课程

083111000


数学学科教学论

Mathematics Subject Teaching Theory

2

2

16

32

32



1


083112000

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Textbooks

1

2

8

16

16



1

083113000

中学学科教学技能训练(微格教学/学科实验教学) ▼

Training of Teaching Skills for Secondary School Subjects

1

2

16

.32



32

1

小计

4



80

48

32



选修课程

083210000


教育研究方法●

Educational Research Methods

1

2

8

16

16



3


173200400

教师专业发展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1

2

8

16

16



3


小计

1

16

16


合计

5

96

64

32

实践教学课程

计入总学分实践教学课程

084310000


教育见习◎

Educational Probation

0.5


1





1



084311000


教育实习◎

Educational Practice

6


20





2



084312000


教育研习◎

Educational Study

1.5


3





3-4



084314000


毕业论文(设计)◎

Graduation Thesis (Design)

6


15





3-4



2043004E0


思想政治理论实践◎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2







2



小计

16










不计入总学分实践教学课程

084410000


入学教育◎

Orientation

1







1





大学生安全教育⊙

College Student Safety

Education

1



16

8


8

1-4



5144001E0


劳动教育⊙

labor education

1



16



16

1-4





第二课堂⊙

SecondClassroom

2







4



084411000


毕业教育◎

Graduate Education











































上一条:统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下一条: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关闭

联系电话:0350-3339182

系主任邮箱:365482043@qq.com

书记邮箱:290113692@qq.com

名      称:数学系

单位地址: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和平西街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