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方案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 >> 人才培养方案 >> 正文


数学与应用数学(卓越教师实验班)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25年04月18日 15:54    浏览量: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忻州,面向山西,服务全国,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坚定政治信念及高尚师德,掌握扎实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理论,具有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反思和创新精神、以及终身学习意识,具备现代教育理论、中学数学教学技能以及班级管理育人能力,能够适应新时代中学数学教育需要,胜任中学数学教学、教研或管理工作的创新型卓越教师。

本专业对所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五年左右的目标预期是:

1.师德践行能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依法执教意识,具备高尚师德,扎根地方基础教育事业。能成为师德师风标兵,形成优秀师德案例;熟练运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等理论知识育人。主持或参与市级以上思政项目,发表省级思政论文。

2.教学实践能力。掌握中学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具有优秀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能设计优秀的教案并在校内推广;能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指导中学数学竞赛、中学数学建模;能进行公开课,示范课。能在校极以上教学竞赛中获奖,主持或参与市级以上教改项目,在同行中能起到示范作用。

3.综合育人能力。具有德育为先理念,掌握班主任工作技能。具备较强的班级组织与建设能力、组织主题教育与社团活动等综合育人能力;能深入体察中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能指导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奖;自己能获得校级以上育人荣誉称号。

4.自主发展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理念,持续深造计划或职业发展规划。了解数学学科前沿动态并能进行相应的研究工作,了解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并能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持续提升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交流能力,能通过校内外教研活动开展专业交流。主持或参与市级以上研究项目,发表省级以上研究论文。

二、毕业要求

1.师德规范。学习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的意识,立志成为“四有”好老师。

1.1政治立场。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接受课程思政,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加强政治理论素养。

1.2法律意识。全面了解并掌握《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能够从师德失范案例中吸取经验教训,提升未来依法执教的意识。

1.3师德修养。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自觉培养师德情操;在专业课程学习和大学生活实践中,以成为未来优秀教师为职业目标,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

2.教育情怀。具有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认同教师职业价值,乐意到基层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具有扎实的人文底蕴和执着的科学精神;立志在未来教师生涯中,以科学的育人观、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2.1职业情怀。坚定教师职业信念,能够乐意到基层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积极参与顶岗支教,自愿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2.2学科情怀。热爱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具备扎实的人文底蕴和执着的科学精神,努力学习本专业课程,有强烈的运用专业知识从事未来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意愿。

2.3育人情怀。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富有爱心和责任心。通过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以及实习支教等实践活动,学会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成长成才,能在未来教师岗位上做学生的引路人。

3.学科素养。掌握数学学科体系、核心知识、思维方法,了解数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理解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的内涵;了解数学学科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了解数学学科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能够创新性地运用数学工具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1专业素养。理论知识素养:了解现代数学体系,掌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国家标准规定的主要课程的数学理论;掌握中学数学新课标规定的数与代数、几何与空间、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模块所涉及的中学数学的基本概念、定理和公式。数学思维素养:能够从具体的现象或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严格遵循逻辑规则进行数学推理和论证,借助几何图形、函数图像等直观手段来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数学技能素养:熟练掌握各种数学运算,包括数值计算和符号运算,掌握常用数学软件应用于数值计算、符号计算、数据可视化等任务。数学态度与品质:对待数学问题和研究一丝不苟,严格遵循数学的定义、定理和规则,在面对复杂的数学问题和长期的数学研究过程中,保持耐心和毅力。

3.2专业能力。数学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能够精准地把握数学基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熟练运用定理和公式解决各类数学问题。数学推理与证明能力:能够运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等方法,通过严格的逻辑顺序,条理清晰的证明思路和步骤,从已知的数学条件推出新的结论。数学创新能力:能够从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能够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尝试新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够通过归纳总结,提出数学猜想,并进行逻辑推理或实验验证,能够灵活运用已知知识,结合自己的思考,提出独特且有效的解决方案。数学计算能力:熟悉常见数学思想方法,熟练掌握变形、变换等种种计算技巧和方法,进行数值计算和符号运算时,在保证计算结果准确性的同时,提高计算效率。数学建模能力:能把实际生活中的复杂问题简化,抽象出关键的数学要素,转化为数学模型,选择合适的数学工具,通过数学运算、推理求解模型。

3.3知识整合。具备跨学科知识视野,初步形成以分析、代数、几何为核心和基础,以中学数学教育教学为指向,兼备信息技术及AI基础的知识结构。

4.教学能力。依据中学数学课程标准,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具有初步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开展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活动的能力;通过学团、社团活动,教育见习、实习、研习等获得完整的综合性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以及一定的数学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4.1教学理念。能依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认知特点,确立全面发展的学生主体教学理念;掌握多元评价教学效果的方法,具有探索新教学方法的意识,以及持续学习以改进教学的意识。

4.2教学技能。能在教育实践中,准确把握课标,有效分析学情,会处理教材;能根据教学目标建构教学情境、设计完整的教案,具备各类课型教学设计能力。能驾驭课堂、把控教学环节,有效组织管理课堂;具有较好的教学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设计能力以及与学生的互动沟通能力。

4.3教学研究。能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学习效果等进行有效评价、反思和研讨,教育实习期间,每周撰写实习体会、记录教学成果,能反思遇到的问题;实习结束时能进行公开课,分享班主任工作案例,并根据教学一线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

5.班级指导。具有德育为先理念,了解德育理论、原理与方法,具备在中学数学课程、班级管理、社团活动中贯彻德育的能力;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常规工作机制和基本方法,在班级活动中积极融入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5.1德育意识。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德育理论、原理与方法。熟知《中学德育大纲》,了解经典德育著作。

5.2班级管理。掌握班级组织建设、班级日常管理、班级活动管理、班级文化建设和学生发展指导等班级管理核心要素,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常规工作机制和基本方法,学会记录班级管理日志。具有德育课、班会等班主任工作技能,能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创建班级文化、组织家长会、组织班集体活动进行家校沟通。在班级活动中融入德育理念和心理健康教育。

6.综合育人。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学会学科育人和实践育人。能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利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道德情操、思维品质;能够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主题教育等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6.1育人理念。打破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的壁垒,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学科知识理解,实现学科育人与实践育人协同发展。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阶段,设计并实施符合其成长需求的教育活动。学会通过设计专题讲座、开展知识竞赛、进行社会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会在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元素,通过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价值观引导。

6.2学科育人。理解数学学科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操、思维品质等方面的作用,坚持数学教学育人。能借助数学概念和公式讲解,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创新思维;学会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能在教学中融入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以及数学文化,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和数学家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态度。

7.学会反思。具有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自主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具备自主学习、规划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在学习与实践中,能够不断反思、改进,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7.1自主学习。掌握获取知识的多样化方法,具有主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兴趣和意识,具有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以适应教育发展的能力。能科学制订学习计划,形成持续学习习惯。

7.2自我发展。积极关注国内外数学学科动态以及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了解本专业领域的理论前沿,了解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发展路径,能够根据学科发展和教育发展需求,及时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推动自我发展。能通过自我探索、行业调研,进行职业规划。

7.3创新反思。具有反思意识和创新意识,初步掌握反思的方法与技能,形成良好的反思和批判性思维;养成常规性教学反思,推动教学实践与研究;具备分析和解决中学数学教育教学问题以及来自日常生活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8.沟通合作。理解学习共同体的群体动力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的方法与技能,具备较好的交流合作能力。

8.1沟通能力。理解学习共同体在未来教师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作用,具有较好的团队协作意识。沟通表达清晰准确、语气语调适宜,表情生动恰当。

8.2合作学习。掌握团队协作技能和沟通合作方式,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在见习、实习、研习中积极参与中学数学教学实践、教育研究,具有良好的交流沟通技能与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实习期间能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数学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问题。

三、学制与基本修业年限

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基本学制为四年。学生学习年限最短不得少于三年,最长不得超过六年。对休学创业学生的最长学习年限可延长至八年,保留入学资格时间、参军入伍学生保留学籍时间不计入最长学习年限。

四、毕业及授予学位要求

学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课程或教育环节(统称为“课程”),获得160学分,并符合各项要求,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学生取得毕业资格,并符合我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并发给学位证书。

五、教学时间分配表

基于基本修业年限的学年规划

单位:周

学年/学期

教育教学环节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第四学年

合计

1

2

3

4

5

6

7

8

军事技能/入学教育

2-3








2

授课

14

16

16

16

16

16

16

10

120

期末考试

2

2

2

2

2

2

2

1

15

教育见习


(1)

(1)

(1)

(1)




1

教育实习






(20)



20

教育研习







(3)


3

毕业论文(设计)







5*

10*

15

毕业教育








2

2

机动


2

2

2

2

2

2

2

12

学期时间

18

20

20

20

20

20

20

11


假期(寒、暑假)时间

5

7

5

7

5

7

5


41

合计

50

52

52

36

190

说明:1.第2或3或4或5学期进行教育见习(1周),第6学期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教育实习(20周),第7学期进行教育研习(3周)。2.第7、8学期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共15周。

六、各类课程学分比例表

课程类别

学分数

占总学分比例

(%)

学时数

占总学时比例(%)

备 注

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必修课程

43

26.88

758

31.66


通识选修课程

12

7.50

180

7.50

小 计

55

34.37

938

39.16

2.专业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

61

38.13

992

41.46


专业选修课程

10

6.25

160

6.68

小 计

71

44.38

1152

48.14

3.教师教育课程

教师教育必修课程

14

8.75

272

11.36

教师教育选修课程

2

1.25

32

1.34

小计

16

10

304

12.70

4.实践教学课程(环节)

18

11.25

总 计

160

100

2394

100

毕业总学分

160

必修总学分

及所占比例

选修总学分

及所占比例

实践总学分

及所占比例

136

85

24

15

41.35

25.84

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类课程

总学分及所占比例

专业类课程

总学分及所占比例

45

28.13

85

53.12

说明: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包括:大学英语、大学数学、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军事理论与国家安全教育、通识选修课;师范类专业还包括乡村振兴教育、科普教育(公师、优师)和教师教育课程中的理论课程。以上课程范围各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七、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表

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表

课程组群

课程代码

课程

模块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周数

总学时

学时分配

开课

学期

考核形式

备注

理论

实验

实践

通识必修课程

201100500


思想道德与法治

Ideological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3

3

14

42

42



1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仅修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历史学、文化遗产专业须修读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外的其他课程。

20110020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2

2

16

32

32



2


061130000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Introduction to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2

2

16

32

24


8

4


20110030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3

3

16

48

48



3


20110040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3

3

16

48

48



4


20110140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Overview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3

3

16

48

48



5/6


201100000

形势与政策⊙

Situation and Policy

2



56

56



1-8



321110100

大学语文▼

College Chinese

2

2

16

32

32



2


师范类专业开设

311104100

大学英语Ⅱ

College EnglishⅡ

4

4

14

56

56



1



311104200

大学英语Ⅲ

College EnglishⅢ

4

4

16

64

64



2



311104300

大学英语Ⅳ

College EnglishⅣ

4

4

16

64

64



3



311104400

大学英语Ⅴ

College EnglishⅤ

2

2

16

32

32



4



121110200

人工智能基础▼

Fundamental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

2

16

32

16

16


3



161104100

大学体育1▼

College P.E. I

1

2

14

28



28

1



161104200

大学体育2▼

College P.E. Ⅱ

1

2

16

32



32

2



161104300

大学体育3▼

College P.E. Ⅲ

1

2

16

32



32

3



161104400

大学体育4▼

College P.E. Ⅳ

1

2

16

32



32

4



521100100

军事理论与国家安全教育

Military Theory and National Security Education

3

3

14

48

48



1


6学时线上课程

小计

43

758

610

16

132





通识

选修

课程


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列●

2

2

15

30

30



2-8


限选


自然科学与技术系列○

2

2

15

30

30



2-8


任选


健康教育与成长系列●

2







1-3


限选


就业指导与创业系列●

4







2-4


限选


公共艺术与修养系列●

2

2

15

30

30



2-8


限选


教师教育与发展系列○

2

2

15

30

30



2-8


任选


跨学科专业系列○

2

2

15

30

30



2-8


任选

小计

12

180

180





合计

55

938

790

16

132





专业必修课程

082110000


数学分析Ⅰ

Mathematical Analysis Ⅰ

5

6

14

84

70


14

1


082112000

数学分析Ⅱ

Mathematical Analysis Ⅱ

8

8

16

128

112


16

2


082115000

数学分析Ⅲ

Mathematical Analysis Ⅲ

6

6

16

96

80


16

3


082116000

高等代数Ⅰ

Advanced Algebra Ⅰ

5

6

14

84

70


14

1


082117000

高等代数Ⅱ

Advanced Algebra Ⅱ

6

6

16

96

80


16

2


082118000

解析几何

Analytic Geometry

3

4

14

56

56



1


099100400

大学物理A

College Physics A

3

3

16

48

40

8


3


082123000

近世代数

Modern Algebra

4

4

16

64

64



3


082119000

数学建模▲

Mathematical Modeling

4

4

16

64

32

32


4



082121000

常微分方程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

4

4

16

64

48


16

4


082120000

复变函数

Complex Variables Function

4

4

16

64

48


16

4



082122000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Probability Theor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6

6

16

96

80


16

5/6



082124000

实变函数

Real Variables Function

3

3

16

48

48

5/6



0

小计

61

992

828

40

124



专业选修课程

082220000

数值分析●▲

Numerical Analysis

3

3

16

48

32

16


5/6


082221000

微分几何○

Differential Geometry

3

3

16

48

48



5/6


082222000

中学数学思想与解题方法

Mathematical Thoughts and Problem-solving

Methods in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al

3

3

16

48

48



5/6


082223000

微分方程续论○

Continued Studies Differential Equation

3

3

16

48

48



5/6


082224000

数理方程○

Equations of Mathematical Physics

3

3

16

48

48



7


082225000

泛函分析○

Functional Analysis

3

3

16

48

48



7

√</










































































































































上一条: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下一条:数学与应用数学(公费师范)本科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关闭

联系电话:0350-3339182

系主任邮箱:365482043@qq.com

书记邮箱:290113692@qq.com

名      称:数学系

单位地址: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和平西街10号